重楼网
重楼网

中药材荜澄茄(山鸡椒)

首页 > 中药材种植 > 正文
日期:2022/12/10 19:49:26
【药名】
荜澄茄 Bichengqie 《雷公炮炙论》

【异名】

澄茄《南州记》,毗陵茄子《开宝本草》,毕茄《本草求真》。

 

中药材荜澄茄(山鸡椒)

中药材荜澄茄(山鸡椒)


【释名】
《纲目》:(荜澄茄、毗陵茄子)皆番语也。

【品种考证】
荜澄茄始载于《雷公炮炙论》。《开宝本草》云:荜澄茄,生佛誓国,似梧桐子及蔓荆子,微大。亦名毗陵茄子。《本草图经》云:荜澄茄,今广州亦有之。春夏生叶,青滑可爱,结实似梧桐子及蔓荆子,微大。李时珍云:海南诸国皆有之,蔓生,春开白花,夏结黑实,与胡椒一类二种,正如大腹之与槟榔相近耳。按此确为南洋所产胡椒科植物荜澄茄。而今市场所用的中药荜澄茄为樟科植物山鸡椒Litsea cubeba (Lour.) Pers.或其同属植物等的果实,与此有别,今改称澄茄子。

【来源】
为胡椒科植物荜澄茄的果实。

【原植物】
荜澄茄 Piper cubeba L.常绿攀援藤本,长约6m。叶互生,椭圆状卵形或长卵形物:,先端渐尖,基部圆形或斜心形,全缘,两面均光滑无毛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,成单生的穗状花序,长约10cm;花小,白色,无花被。核果球形,直径约5mm,黑褐色。果期8~9月。

分布于印度尼西亚、马来半岛、印度、西印度群岛等地。我国广东、海南、广西等地有引种栽培。

【采收加工】
在果实充分成长而未成熟仍呈青色时采收,连果枝摘下,晒干。干燥后摘下果实(每粒须连小柄)。

【药材及产销】

荜澄茄 Fructus Piperis Cubebae原产于印度尼西亚、马来西亚等国;我国广西、海南、广东等地有栽培。销全国。

 

中药材荜澄茄(山鸡椒)

中药材荜澄茄(山鸡椒)


【药材鉴别】
性状鉴别 果实上部近圆球形,直径3~6mm。表面暗棕色至黑棕色,有网状皱纹,先端有一不甚明显的小突起柱头残迹;基部果皮延长,形成细直的假果柄,长3~7mm,直径约1mm,表面有纵皱纹。外果皮和中果皮稍柔软,内果皮薄而坚脆,内含未成熟种子1粒,黄棕色,富油质,有的皱缩干瘪。气强烈芳香,味苦。

以粒大、油性足、香气浓者为佳。

【化学成分】
荜澄茄果实含挥发油和多种木脂体,已分得:荜澄茄脂素(cubebin),荜澄茄酸(cubebicacid),荜澄茄内酯(cubebinolide)[1],荜澄茄脑(cubeben camphor)[2],荜澄茄烯(cadinene)[3],双环倍半水芹烯(bicyclosesquiphellandrene),1-表双环倍半水芹烯(1-epibicyclosesquiphellandrene)[4],左旋的扁柏内酯(hinokinin),左旋的克氏胡椒脂素(clusin),左旋的二氢荜澄茄脂素(dihydrocubebin),左旋的二氢克氏胡椒脂素(dihydroclusin),左旋的荜澄茄脂素灵(cubebinin)[5],左旋的荜澄茄脂酮(cubebinone),左旋的亚太因(yatein),左旋的异亚太因(isoyatein),左旋的欧侧柏内酯三甲醚(di-O-methylthujaplicatin methylether),左旋的荜澄茄脂素灵内酯(cubebininolide),2-(3″,4″-亚甲二氧基苄基)-3-(3',4'-二甲氧基苄基)-丁内酯〔(2R,3R)-2-(3″,4″-methylenedioxybenzyl)-3-(3',4'-dimethoxybenzyl)-butyrolactone〕[6],柳叶玉兰脂素(magnosalin),高雄细辛脂素(heterotropan),2,4,5-三甲氧基苯甲醛(2,4,5-trimethoxybenzaldehyde),α-及β-型的O-乙基荜澄茄脂素(O-ethylcubebin),5″-甲氧基扁柏内酯(5″-methoxyhinokinin),二氢荜澄茄脂素-4-乙酸酯(hemiariensin)[7],胡椒环己烯醇(piperenol)A及B,长穗巴豆环氧素(crotepoxide),锡兰紫玉盘环己烯醇(zeylenol)[8]。

【药理】
荜澄茄体外直接观察及体外培养观察,对日本血吸虫有抑制作用[1]。

【炮制】
《雷公炮炙论》载:凡使,采得后,去柄及皱皮了,用酒浸蒸,从巳至酉出,细杵任用。现行,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及残留的果柄,洗净,晒干。用时捣碎。

【饮片性状】
参见药材鉴别项。贮于密闭干燥容器内,置阴凉干燥处。防潮。

【药性】
味辛,性温。归胃、脾、肾、膀胱经。

1. 《海药本草》:味辛、苦,微温,无毒。

2. 《开宝本草》:味辛,温。

3. 《品汇精要》:味辛,性温散。气之厚者,阳也。臭香。

4. 《玉楸药解》:入足太阴脾、足阳明胃经。

5. 《得配本草》:辛,微温。入足太阳经气分。

6. 《要药分剂》:入脾、胃、肾、膀胱四经。

7. 《本草汇纂》:专入胃,兼入脾。

8. 《本草撮要》:味辛,大热,有毒。

9. 《药物图考》:有小毒,味微辛。

【功能主治】
温中散寒,行气止痛,暖肾。主治胃寒呕逆,脘腹胀满冷痛,肠鸣泄泻,寒疝腹痛,寒湿小便淋沥浑浊。

1. 《海药本草》:主心腹卒痛,霍乱吐泻,痰癖冷气。

2. 《日华子》:治一切气,并霍乱泻肚腹痛,肾气膀胱冷。

3. 《开宝本草》:主下气消食,皮肤风,心腹间气胀,令人能食,能染发及香身。

4. 《纲目》:暖脾胃,止呕吐哕逆。

5. 《要药分剂》:散寒解结兼通。

6. 《万国药方》:化痰行气,在溺管内发功力。主治白带、淋症、咽喉炎症。(引自《药物图考》)

7. 《应用本草分类辑要》:利小便,治膀胱久炎及白浊。

8. 《本草用法研究》:温中散逆,下气豁痰。

9. 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用于痢疾及血吸虫病之下痢等。

10. 熊梦《实用中药学》:治慢性支气管炎。

 

中药材荜澄茄(山鸡椒)

中药材荜澄茄(山鸡椒)


【应用与配伍】
用于胃寒呕逆,脘腹胀满冷痛,肠鸣泄泻。荜澄茄功擅温中散寒,行气止痛,兼消食健胃,凡寒滞中焦,或夹食积、痰湿者,均可选用。治胃寒呕逆,可与高良姜、半夏、吴萸等温中降逆止呕之品同用,如《圣济总录》荜澄茄汤等;治脘腹胀满冷痛,可与高良姜、青皮、木香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药同用,如《宣明论方》荜澄茄丸;治寒性肠鸣泄泻,可与砂仁、煨木香、炒苡仁等散寒行气健脾止泻药同用。又可用于食积气胀,可与炒麦芽、炒神曲、炒槟榔等消食健脾除胀药合用。

用于治下焦虚寒诸症。荜澄茄能暖肾、散膀胱冷气,证见寒疝腹痛者,可与青木香、香附、元胡等散寒理气止痛药同用;小便频数或混浊者,可与乌药、芡实、益智仁、鸡内金等散寒固脬药同用;小便不利者,可与桂枝、椒目、茯苓等温阳化气利尿药同用。

1. 《得配本草》:得豆蔻仁,治噎食;配荆芥、薄荷,治鼻塞;佐良姜,治寒呃。

2. 《本草撮要》:得荜茇为末擦牙,治齿浮热痛。

【用法用量】
内服:煎汤,1~5g,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擦牙或搐鼻。

【使用注意】
阴虚火旺及实热火盛者禁服。

1. 《本经逢原》:阴虚血分有热,发热咳嗽禁用。

2. 《本草撮要》:多食损肺发疮。

【附方】
1. 治伤寒呕哕,日夜不止荜澄茄、高良姜各三分。上二味,粗捣筛。每服二钱匕,水一盏,煎十余沸,入醋少许,搅匀去滓,热服,不拘时。(《圣济总录》荜澄茄汤)

2. 治反胃吐食,吐出黑汁,治不愈者用荜澄茄为末,米糊丸梧子大。每姜汤下三四十丸,日一服。愈后服平胃散三百帖。(《纲目》引《永类钤方》)

3. 治中焦痞塞,气逆上攻,心腹*;痛荜澄茄半两,良姜二两,神曲(炒)、青皮(去白),官桂(去皮)各一两,阿魏半两(醋,面裹煨熟)。为末,醋、面糊为丸桐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生姜汤下,不计时候。(《宣明论方》荜澄茄丸)

4. 治脾胃虚弱,胸膈不快,不进饮食荜澄茄不拘多少。为细末,姜汁打神曲末煮糊为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七十丸,食后淡姜汤下。(《济生方》荜澄茄丸)

5. 治噎食不纳荜澄茄、白豆蔻等分,为末,干舐之。(《纲目》引《寿域神方》)

6. 治鼻塞不通荜澄茄半两,薄荷叶三钱,荆芥穗一钱。为末,炼蜜丸如樱桃大。每服一丸。噙化咽津。(《卫生易简方》)

7. 治痘疮入目,羞明生翳荜澄茄末,吹少许入鼻中,三五次效。(《纲目》引《飞鸿集》)

8. 治蜈蚣咬伤荜澄茄嚼敷即愈。(《本草撮要》)

【现代临床研究】
治疗阿米巴痢疾将荜澄茄连皮研细,装入胶囊中。每次1g,隔2h1次,每日4次,视病情轻重连服3~5d。如服后有胃肠道刺激反应,可加入等量碳酸镁。共治60例,其中42例疗后复查大便,结果38例未再发现阿米巴原虫,症状消失;4例无效。其余18例未复查大便,疗后16例症状消失,2例无效。总治愈率90%[1]。

【药论】
1. 论荜澄茄温中下气散寒暖肾①刘若金:愚按此味在《日华子》言其治肾气膀胱冷,而严用和《济生方》治脾胃虚弱、胸膈不快,不进饮食,是则益脾胃令人食者,其本在于能暖肾与膀胱之气也。虽然暖肾之味,固上行而益中土,并及中土阳虚之病矣。然何以多治逆上诸症?是由温补而下气为此味兼长。(《本草述》)②黄元御:澄茄温燥之性,甚宜脾胃寒湿,下气降浊,进食消谷,治霍乱吐泻,反胃噎膈之病。(《玉楸药解》)③张秉成:荜澄茄,形如胡椒,味苦辛温,不如胡椒之热。但入脾胃温中散逆、下气豁痰,又能治肾与膀胱冷气,亦凡子皆降之意。(《本草便读》)

2. 论荜澄茄与胡椒、蜀椒、吴茱萸的效用区别刘若金:荜澄茄,言与胡椒同其主治,然其温脾胃同,而疗肾气膀胱冷气者少类于蜀椒;下气同,而治阴逆、下气寒者少类于吴萸。投剂者亦宜知所用之。(《本草述》)

【参考文献】
化学成分
[1] 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,等.中药志(第二册).第1版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1959∶375

[2]最新生药学(日).2版.1963∶189

[3]林启寿.中草药成分化学.第1版.北京:科学出版社,1977∶499

[4]Terhune S J, et al. Phytochemistry, 1974,13(7)∶1183

[5]Prabhu B, et al. Phytochemistry, 1985,24(2)∶329

[6] Badheka L P, et al. Phytochemistry, 1986,25(2)∶487

[7]Badheka L P, et al. Phytochemistry, 1987,26(7)∶2033

[8]Taneja S C, et al. Phytochemistry, 1991,30(3)∶87

药理
[1]张昌绍.中华医学杂志,1956,42(5)∶409

现代临床研究
[1] 李守诚.中华寄生虫病传染病杂志,1958,1(3)∶192

【文献来源】
国家中医药管理局《中华本草》编委会编. 中华本草[M]. 上海: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 1999.


上一篇:续随子(中药材千金子)
下一篇:中药材山豆根(越南槐)
重楼网
大家都在看